2014年第十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中國原創(chuàng)百花杯”中國工藝藝術品精品獎金獎。
俞均鵬祖上一直從事漆器制作,他的曾祖父俞德魁在當時的黎陽老街開了一家名為“俞連源”的漆器鋪,所做的漆器名揚四方。俞均鵬的爺爺俞金海,雖然沒有再開鋪面,卻依舊癡迷于漆器,成功復制出失傳已久的“漆砂硯”,被賴少其稱贊為“功同天造”。俞均鵬介紹,當年由于爺爺在制漆行業(yè)的成就和名聲,以致于一些日本同行也慕名而來參觀他的作品,更曾開出優(yōu)厚條件邀請他前往日本定居。但俞金海不為所動,一直甘居小城,為他所熱愛的徽州漆器開班授徒。
在爺爺身邊長大的俞均鵬自小耳濡目染,對漆器也充滿了熱情。據(jù)他介紹,徽州漆器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徽州漆器中的螺甸漆在宋時被譽為 “宋嵌”,而菠蘿漆在南宋時曾是貢品。明清時,徽州漆器工藝空前發(fā)展,這時期雕漆、漆畫、金漆、雕填、戧金、螺甸、百寶鑲嵌等形式爭奇斗艷,蔚為大觀。當時,明代徽州漆工黃成所著的 《髹飾錄》,如今已是我國唯一流傳下來的古代漆工專著。俞均鵬手里的那本《髹飾錄》就是從他爺爺手里傳下來的。在目前的徽州漆器中,由他爺爺所恢復的“漆砂硯”工藝制作的硯臺最為著名,但菠蘿漆工藝制作出的作品卻因其亮麗的花紋而最為璀璨。
俞均鵬介紹,菠蘿漆原應為波羅漆,波羅在古代南詔國的語言中是“虎”的意思,因此,所謂波羅漆,意指像虎皮花紋的漆器。后來傳入中原后,字意訛傳,慢慢演變?yōu)椴ぬ}漆。事實上,如今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菠蘿漆制品,的確有虎紋的效果,且由于里面鑲嵌了金絲、金箔,更顯得整個器物花紋繁復、光芒璀璨。在俞均鵬的工作室,他向我們展示了幾款菠蘿漆的器物,其中一對黑底金絲的鎮(zhèn)紙所泛的光芒尤為燦爛,且表面極為光滑,觸感很好。然而俞均鵬卻告訴記者,這對鎮(zhèn)紙所上的漆含有百分之一左右的化學漆,并不是由生漆所作。對此他解釋說,化學漆可能會讓器物表面更加光滑,但這種光經(jīng)不起考驗,時間一久,表面就會黯淡,手感不再光滑。反而那些由純天然漆所制的器物,雖然開始并沒有那么光亮,卻能隨著時間的長久越來越有光澤,手感越來越溫潤。
漆器之所以能歷經(jīng)千百年而不腐,正是因其繁復的制作工藝。俞均鵬介紹,從制坯開始,徽州漆器有多達上百道的工序,其中主要幾個大的工序是制坯、裱背夏布、上灰、上推光漆、菠蘿漆、打磨、拋光等等。這些程序中,有的需反復幾遍才能完成。如打磨,打磨的力度十分講究:輕了,無法將漆的花紋顯露出來;重了,則會磨去花紋,毀掉器物。
依據(jù)俞均鵬先生的介紹,我們回來也查找資料找了些關于漆器的歷史記載。我國的髹漆技藝歷史悠久,早在秦漢時期就達到了很高水平?;罩萜崴嚻鹪摧^早,在南宋羅愿《新安志》中就有采漆的歷史記載。在明代時期達到鼎盛,明朝廷重視漆器生產(chǎn),設有官坊,名為“果園廠”,徽州民間制作的漆器中比較好的作品有時能達到官坊水平。明萬歷(1573年——1620年)《歙志》卷九對此有明確記載:“髹器則余氏、汪氏俱精,有退光罩漆、胎錫雕紅、泥金螺鈿諸種,上者欲追果園廠?!?明代徽州螺鈿髹漆技藝已相當精巧,據(jù)方以智《物理小識》記載:“近徽吳氏漆,絹胎鹿角灰磨者,螺鈿用金銀粒,雜蚌片成花者,皆艷,古未有之。”可見,當時,吳氏絹胎鹿角灰磨光漆和螺鈿漆工藝水平都有所創(chuàng)新,清代漆彩雕刻成為徽州漆器的主要特色之一。而這一時期的螺鈿漆器作為朝廷貢品送入皇宮。
明代黃成在《髹飾錄》中將漆器分為14大門類,據(jù)說技法多樣甚至達到上千種??滴跄觊g,徽州漆器以木為胎,土漆拌瓷粉,金剛砂為涂料,制成漆砂硯。民國《歙縣志·方技》記載:“程以藩、善制漆器,精者銀胎嵌甸紅黑退光諸目,......綴補舊物,無跡可尋。”清末以后受社會動蕩影響,徽州漆器與其它產(chǎn)業(yè)一樣,一片凋敝。這些傳統(tǒng)工藝也都難以為繼,許多工藝失傳,包括漆砂硯制作工藝。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戰(zhàn)亂的影響,有許多珍貴的漆器工藝品一度失傳,據(jù)已經(jīng)故去的原屯溪漆器工藝廠老漆工俞金?;貞洠ぬ}漆工藝在抗日戰(zhàn)爭前期就已經(jīng)失傳。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對此項技藝十分重視,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恢復生產(chǎn),二十世紀50年代初,當?shù)卣畬⒁慌耖g藝人組織起來,成立了屯溪工藝品社,生產(chǎn)漆器、羅盤等工藝品。后屯溪工藝品社更名為屯溪工藝品廠,主要生產(chǎn)漆器和竹編這兩個系列產(chǎn)品。
1956年,屯溪工藝廠的老漆工甘金元復原螺鈿漆器取得成功。
1958年,該廠生產(chǎn)出60多件漆器雕漆畫由有關外貿(mào)部門外貿(mào)出口,
1959年徽州漆器的發(fā)展達到了歷史上一個高峰期,俞金海、饒云卿、甘金元等老一輩漆器工藝師帶領他們的徒弟參加了人民大會堂安徽廳內部裝飾的設計和創(chuàng)作,制作出著名作品“百子圖”漆畫屏。二十世紀60年代“文革”開始后,漆器制作也陷入困境,許多藝人被遣散。
1972年,周總理關于恢復工藝美術品生產(chǎn),以利于出口換匯的指示傳達后,屯溪工藝品廠重新恢復漆器生產(chǎn),但當時產(chǎn)品題材過于政治化,不適應外銷市場需求,經(jīng)濟效益不顯著。改革開放后,漆器生產(chǎn)重獲生機,一批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點的漆器工藝品受到外銷市場的歡迎。
1978年,老漆工俞金海(俞均鵬先生的爺爺)經(jīng)反復試驗,終于制成菠蘿漆,并復制出失傳已久的漆砂硯,使這一古老技藝得以延續(xù)和發(fā)揚。
1984年8月,屯溪漆器工藝廠加入全國漆器質量管理協(xié)會,并成為理事單位。以此為契機,漆器產(chǎn)業(yè)迎來了第二個高峰期。
1987年,屯溪漆器工藝廠成為全國同行業(yè)的主要骨干企業(yè),取得了與揚州漆器、福州漆器、北京金漆器齊名的地位。在隨后的企業(yè)改革浪潮中,屯溪漆器工藝廠于2004年4月停止生產(chǎn),成立留守處做善后工作。為了保留這門技藝,當時的廠法人代表奚建輝帶領廠里工人40余人,成立了黃山市漆器工藝有限公司,繼續(xù)發(fā)展漆器工藝品生產(chǎn)和銷售。
2008年6月,徽州髹漆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徽州髹漆技藝歷經(jīng)滄桑,目前流傳至今的這些技藝只是古代髹漆技藝中很小的一部分,蘊含著徽州地區(qū)深厚的文化內涵。一般學者認為,徽州髹漆技藝主要包括鑲嵌、刻漆、描金彩繪、磨漆、堆漆五大類,以螺鈿鑲嵌、菠蘿漆和漆砂硯著名。最具特色的為菠蘿漆和漆砂硯。按照《髹飾錄》中漆器的分類方法,可以對徽州髹漆技藝主要五大類技法進行歸類,均屬于《髹飾錄》中的十四大門類。但在實際創(chuàng)作過程中,一件漆器作品的完成不僅僅只運用一種技法,往往綜合運用到各種髹飾技法。
采訪手記:由于漆器的制作要求比較高,他所制作的作品動輒幾千上萬元,甚至是十幾萬元。這樣高的價位,對于推廣漆器頗有局限性。因此,俞均鵬下一步計劃是回到黎陽老街開一個實體店,拿出一部分技術進行規(guī)?;a(chǎn),先解決漆器工人的生活問題,然后再生產(chǎn)一些精品漆器,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 在此,我們也祝愿俞均鵬先生在徽州漆器藝術道路上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