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陽光明媚,野果飄香,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好一派迷人的深秋景象。
2013年10月12日,在這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里,黃山市明天旅游策劃有限公司調(diào)研小組有幸與旌德縣旅游局黃局長等人同行,徒步穿越旌歙古道,共同征服了這座海拔1100多米的箬嶺山。
早晨8時左右,我們一行人驅(qū)車前往旌歙古道所在地的高甲村,途中偶遇高甲村大學(xué)生村官小陳,對于這位才上任一個月的大學(xué)生村官來說,有著滿腔的熱血,一股腦的熱情想為高甲村的旅游事業(yè)做出一番貢獻,于是他加入了我們的考察隊伍。隨后,我們一行九人在當(dāng)?shù)叵驅(qū)O師傅的帶領(lǐng)下湊成了十全十美組合向旌歙古道進發(fā)。
走進深山密林,空氣變得格外清新,鳥語花香,心曠神怡。沿著山道石階前行不足五里,便到了一處驛亭,有名曰“五里洞”。整個石洞騎路而修,洞內(nèi)壁嵌有石碑,時光流逝碑上所刻文字已難以辨識,不過這里可是游人休憩的好地方,拾石而坐意想當(dāng)年古人穿梭于此,在此相互攀談是怎樣一幅畫面呢?
稍作休息后,再拾階而上不足三四里,便可見“如來柱”了。石柱屹立在山脊突出古道旁一小塊平地上,石柱高約四米,直徑40公分,八棱見方,每一方都雕刻有古文,相傳該柱是如來佛祖所立,可保佑八方來客旅途平安、生意興隆。上有蓮花型三層頂蓋,就象唐僧取經(jīng)時所戴佛帽一樣。聽向?qū)O師傅說石柱下面還有當(dāng)時紅軍打仗時挖的戰(zhàn)壕,我們爬上去瞧了瞧,果然存在,充分體現(xiàn)了紅軍縱深防御的英明戰(zhàn)術(shù)。
參觀完戰(zhàn)壕后,我們繼續(xù)沿著古道前行,正在大家走的腳有一點酸的時候,只見一山洞依山而建,背后靠著山體,向?qū)дf這叫“靠壁洞”。在此小息片刻過后,大家又開始興奮起來,繼續(xù)前行,就在離開靠壁洞不遠處有部分山體滑坡下來的碎石擋住了去路,大家心中還是想著前往探個究竟,因此大家仍然不懼艱難,從碎石上走了過去。
在一處古樹蔽天的平緩路段,當(dāng)?shù)叵驅(qū)д敢蠹一厥子^望。順眼望去原來是一座大山,尖頂圓基,經(jīng)他介紹此山叫”天帽山”,這個名字取的真是很形象,山下不遠便是著名的千年古村,江總書記的祖居地--江村,因山霧迷漫,村子若隱若現(xiàn),極是美妙!
臨近中午時分,來到半山腰處一古剎遺址,名曰“老庵”一眼望去滿目蒼遺,殘破無形,整個古奄建在兩山之間一小塊平地上,將整個古道攔腰截斷,可謂咽喉。一股溪水流經(jīng)路旁,生活很是方便。古奄共兩間約百余平米,四面還留有高約三米的石墻,厚近兩尺,古時不知可否是軍事陣地。屋后還有一拱形石屋,靠山而造,后墻已被滑塌的山石推倒。聽當(dāng)?shù)叵驅(qū)Ы榻B說這個老庵是當(dāng)時旌歙古道上最大的一個宗教和食宿場所,有錢的過路客來了都是住在老庵里,旁邊有塊百余平米平地,是供客人拴驢子拴馬用的。細心的朋友還發(fā)現(xiàn)老庵后面有一個山洞,向?qū)дf這是沒有錢的過路客歇腳住宿的地方。我們看到這也是感慨萬分,前面是繁華,背后是貧窮,落差是如此之大,不知那時的古人是何心情。
穿奄再上,這一段林密路陡,不過二里又到一亭,門頭石刻“旺子洞”,這個山洞也是騎路而修,坐在洞里不免感覺涼風(fēng)習(xí)習(xí),讓人有些冷意,走出“旺子洞”,發(fā)現(xiàn)路旁有許多紫色類似紅薯狀的野果,摘下來嘗了嘗,里面居然是類似石榴的果實,好多籽,不過味道還不錯,黃局長即興給它取了個名字叫“旺子果”,寓意過了旺子洞,嘗了旺子果,必將多子多福。
到了中午大家都饑腸轆轆,向?qū)Ыㄗh我們登到山頂后再吃午餐,于是大家再上攀了三里左右,到達了“天星洞”?!疤煨嵌础笔枪诺乐粮唿c,橫架兩山互通四方。確為“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之要地。站在關(guān)口之上,狂風(fēng)陣陣,吹得人都有些站不穩(wěn)。遠眺四周,綠樹蔥郁,崇山峻嶺,心曠神怡,似有與天仙做伴之感。由于山洞里秋風(fēng)瑟瑟,讓人有些寒意,大家都坐到了山洞外面品嘗午餐,在這里要感謝細心的白地鎮(zhèn)政府程鎮(zhèn)長為我們準備的干糧,大家都吃得酣暢淋漓。
享用過午餐后已經(jīng)快下午1時,大家開始下行,可能人跡罕至的原因,有些道路被野竹占領(lǐng),我們只好從竹林里鉆行了。這一片竹林好長,真有一種穿越的感覺!一路下坡,很是平緩。在群山峰頂迂回盤繞約十里后,便到了另一處山口,山路直下,路面也寬闊很多,石階保存得很完整,在這里便可以看到山下的村莊和遠處的許村鎮(zhèn)。沿著平整的山路很快來到半山腰,一路上還路過一處石洞,叫“盼望洞”,可是已經(jīng)破損不堪了,但是還是給大家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
沿著山路再往下走路過一塊平地很是顯眼,一間很大的建筑只剩下了三方矮墻,屋中被當(dāng)?shù)氐拇迕窆┥狭讼慊?,在一處墻邊有一塊石碑,上有大字“忠烈廟”。在它左下方還有一間只剩殘墻的石屋,古道穿中而過。右前上方一堵關(guān)隘橫架兩山之間,長約五十米,聽向?qū)дf,此地名為“箬嶺關(guān)”,為“府治”屏障,海拔998米。1647年于嶺頭設(shè)關(guān)扼守,關(guān)上刻有“天險重開”四個大字。箬嶺關(guān)南通歙縣,北通黃山區(qū),東北通旌德,東連績溪,乃四縣交界之處。城墻厚約有十多米,中有一半圓頂門洞,寬約2米。入遂洞,過半有一通口可上城墻之頂,可能是古時防御作戰(zhàn)用的吧。穿過遂洞,沿路直下便可通往東黃山譚家橋鎮(zhèn)。而不過遂洞有一條路通往歙縣的許村鎮(zhèn)茶坦村,一路的石階寬大整齊,而且石材顏色也是五彩斑瀾,順石板路再下就到了古道盡頭茅舍村。由于時間的原因,我們選擇了路程較短的小路是通往東黃山療養(yǎng)院的,小路特別陡峭,不過沿途的風(fēng)景倒是極好,不知名的瀑布很是壯觀,一路飛跌而下,穿越小溪的獨木橋很是別致,偶爾趟溪而過也別有一翻樂趣,不知不覺當(dāng)我們到達山下已是日暮時分,山下一條寬闊的土路,足有五六米,由于天色漸暗,大家都是疲憊,我們希望前來接應(yīng)的車子能夠開到山下,但是手機卻沒有信號,無法聯(lián)系,于是大家不得不沿著山下的大路一直往下走,期待著找到有信號的地方能夠聯(lián)系,而就在夜幕降臨,一片漆黑的時候,突然看見前方燈火通明,原來我們已經(jīng)到達了東黃山療養(yǎng)院,聽向?qū)дf這個療養(yǎng)院是上海人為了紀念三線廠時期生產(chǎn)生活和難忘此處優(yōu)美風(fēng)光而建立的,就在大家談?wù)撝鴮嵲诓恍薪裢砜赡芫偷寐淠_此處的時候,接應(yīng)我們的車終于來了,大家都開心不已,這回,總算能回家了!
通過這次的旌歙古道之行,我感受到了團隊精神,感受到了大美山川,感受到了古代人的聰明才智,同時也給了我們無窮的回味。